2005年8月10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维权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超市查包竟称员工自愿
惯例和法律哪个大?
本报记者 汪嘉林 文/摄

  ■维权原因:超市员工下班时必须接受保安查包,他们对此提出异议。
  ■维权障碍:超市方认为这是惯例,员工是自愿遵守企业规矩的。
  ■维权依据:“家规”不能和国法相抵触。超市查员工的包,从我国现有的法律看,已侵犯公民的名誉权。
    
  “我受不了了,每天下班他们都要检查我的包!看着他们大男人将我的包翻来倒去,嗨,哪个女人包里没有一点私人物品啊?真是太难受了。”近日,记者接到了在杭州大厦元华购物中心屈臣氏超市工作的王敏(化名)小姐的投诉。王小姐告诉记者,每天晚上10点左右,超市员工下班后都必须逐一通过通道,“自觉”打开随身携带的包接受保安的检查。为了核实情况,8月7日晚上9点左右,记者来到了该屈臣氏超市,静候下班时刻的到来。
  记者目睹超市员工接受查包
  晚上9点15分刚过,杭州解放路上的行人便少了起来,屈臣氏超市也进入了打烊的准备阶段——放在店门口的一些广告牌被工作人员收了进去,店内的顾客也被劝导着走出超市。晚上9点30分,两名穿制服的男保安关上超市大门后守在一旁。9点40分左右,记者透过玻璃门看到员工开始排队接受检查。一名20多岁的女员工走到门口,保安示意她将包打开,女子打开包后将包内物品一一翻给保安查看,经确认无误后,保安拉开店门放行,接着检查下一名。“下班后都要接受检查,这是店里的规定。很多员工都是女的,包内总有些私人物品,打开包给男保安看,多少有些不自在。”这位刚接受检查的女促销员告诉记者。记者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排队等候检查的工作人员几乎清一色是女性,而两名保安却似乎并没有因此感到丝毫的尴尬,他们如同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般娴熟地查验着每个员工的包。有时大概因为某些员工包内的物品和超市中出售的商品较为相似,保安便毫不犹豫地将其取出仔细观摩一番。
  超市、员工对此行为说法不一
  “这是我们的惯例,基于零售行业的特点,为防止不必要的误会和商品失窃,无论屈臣氏的员工还是促销人员,在上下班时都要主动打开其随身提包,经保安人员确认后离开店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员工都很理解和支持。”负责解释屈臣氏相关问题的爱德曼公司上海办事处的张翊小姐这样告诉记者。而杭州屈臣氏超市负责人傅丹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坚持:“这事情我没有权力说话。”尽管上海爱德曼公司上海办事处再三强调,查包是得到了员工的支持和理解而自愿进行的,而作为超市员工之一的王敏却并不这样看。“自愿?从何谈起呢?不自愿能行吗?现在找个工作不容易,这种所谓的自愿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王敏说。对于员工提出的异议,屈臣氏方的律师委托爱德曼公司上海办事处给记者发来传真,就此事提出了一些看法:“首先依据中国现行的法律,对开包检查并无明文规定,并不构成侵犯个人隐私;再者,企业与员工在遵守劳动雇佣合同的基础上签订雇佣合同,雇佣双方在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后以自愿的方式签订雇佣合同,此合同具备了法律效力。但员工是否为了获得工作而非自愿‘接受检查的规定’有悖于双方的协议,这一说法需经法院判决。”在采写这篇报道的时候,不断有自称是屈臣氏方面的负责人的人拨打记者的手机,来做种种的解释工作。而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所谓的负责人一概不愿留下真实姓名和职务,在电话交流中也是变数重重,一会儿声称代表公司,一会儿又声称仅代表个人。
  “家规”不能凌驾于国法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浙江民禾律师事务所律师冯涛。冯律师听了记者的叙述后很气愤:“屈臣氏对员工的包进行检查,从我国现有的法律看,这已构成对公民的名誉权的侵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禁止任何人用任何方式侮辱诽谤公民的人格尊严,而查包实际上已经损害到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商场有这种规定,就是在怀疑员工可能做了一些违法的事情,这种事先打上标签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查包实际上跟以前商场发生过的搜身是同一种性质——都属于侵犯公民的人格权、名誉权。因此屈臣氏的这种所谓惯例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对于保安,冯涛也很有话要说,保安人员的职责是抵制犯罪、维护稳定,但其并不具有执法权,所以就不具有处罚权乃至“自行侦查权”,在法律框架内,保安没有超越普通公民的特权。“搜查人身及私人物品作为一种强制措施,一般只有侦查人员才有这种权力。而屈臣氏保安的这种行为是侵犯人身权利,情节严重的可构成非法搜查罪。”“员工接受保安的检查是自愿的,是他们进单位前就知道的一项规定。”这是一位自称是杭州屈臣氏超市当班经理的人在电话中向记者的解释。对于这一点,冯律师说:“不管是约定俗成也好,还是签订了某种协议也好,其约定的内容如果和我国现行的法律背道而驰的话,这本身就是违法的,这种所谓的约定、协议都是没有法律效力的。而‘自愿’之说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商家和员工所处的社会地位本身就不平等,这是一种‘自愿’形式掩盖下的‘被迫’。”